头纱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头纱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11年全球石油行业不太平dd-【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7 17:34:45 阅读: 来源:头纱厂家

2011年全球石油行业不太平

      中国页岩气网讯:编者按:2011年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全球石油领域跌宕起伏。影响因素有地区冲突,有经济制裁,有自然灾害。当然,石油行业也有进步和发展。

      在一系列事件当中,总会有一些大事是具有代表性的。对这些事件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发掘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对于在动荡中发展、在发展中动荡的石油工业而言,想必是有益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本版梳理了2011年发生的全球石油大事。尽管这些大事未必全面,但我们还是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回味即将远去的2011年全球石油风云。

      大事一:中俄原油管道通油 中缅油气管道开工建设

      中俄原油管道通油,打通了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是中俄石油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开工标志着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

      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通油,俄罗斯原油正式进入中方境内位于黑龙江漠河县兴安镇的首站储油罐。该事件标志着年输油量1500万吨、期限20年的中俄原油管道输油合同开始得到有效履行,由此打通了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是中俄石油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几经周折,历时10余年。在经历了18个月的建设工期和两个月的试运行后,管道通油终成正果。该石油管道投产运行一方面提升了中国能源供给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标志着俄罗斯能源输出战略正在从传统的西方转向东方,中国将成为俄罗斯向亚洲出口能源的通道,这对于中俄两国加强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继中俄原油管道通油后,10月1日,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第四标段开工,标志着中缅油气管道线路工程全面铺开。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哈萨克斯坦)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之后又一条重要能源陆上进口通道,始于缅甸西海岸,从云南瑞丽进入我国。该管线缅甸段和境内段已分别于2010年6月3日和9月10日正式开工。

      中缅原油管道项目开工标志着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有利于实现石油运输渠道多元化,保障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

      大事二:日本核危机震动全球能源市场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中短期内将令传统的煤炭和油气资源受到更大依赖。长期来看,全球低碳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可能随之加快。

      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大地震,随之引发了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危机发生后,日本的部分产业关停,石油进口量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趋紧张的全球石油供应形势。危机过后的重建使天然气发电比例提高,国际液化天然气现货市场供应一度紧张,价格一改往年春季现货价格大幅下降的趋势,不降反升。国际液化天然气市场在2010~2011年初短暂出现的买方市场的主动权不久又重新回到卖方手中。这也促进一些规划中的液化天然气项目进入快车道,尤其是日本公司参与运作的项目。

      日本核危机对全球能源需求产生冲击。随着各国政府在核电利用上更为谨慎与保守,中短期内世界范围内核电将难实现大幅增长,能源将更依赖传统的煤炭和油气资源。从长期来看,如果核电发展减缓,可再生能源将是有效的替代,全球低碳能源工业的发展速度可能随之加快。

      大事三:渤海湾漏油为海上油气生产敲响警钟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升海上作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善海上作业的监管机制,细化环保法律法规,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6月,渤海湾蓬莱19—3油田作业区B平台、C平台先后发生两起溢油事故,造成海洋大面积污染。这次渤海湾漏油事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激增。为缓解供需矛盾,能源企业在加快陆上勘探的同时,更积极地向海域拓展,这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发展正逐步进入更快的增长阶段,由浅海油田向深海开发是发展趋势。然而,相比浅海而言,深海石油开采技术含量要求高、风险大。

      渤海湾漏油事件发生后,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升海上作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完善海上作业的监管机制,细化环保法律法规,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大问题。继2010年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之后,2011年发生的康菲中国渤海湾溢油事故、雪佛龙巴西漏油事故等,为未来海上油气工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大事四: 康菲拆分引发油企战略调整热议

      康菲拆分引发行业内一体化石油巨头是否“合久必分”的大讨论。

      7月,康菲公司董事会提议将公司拆分为两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一家主营上游的勘探开发业务,另一家主营下游的炼化和销售业务,拆分工作将于2012年上半年进行。

      康菲分拆计划引起全球石油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广泛关注,并引发行业内一体化石油巨头是否“合久必分”的大讨论。有机构认为,在炼化业务利润低和成品油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一体化经营已不再是石油行业内所有人推崇的发展模式,如果康菲公司拆分计划将来被证明能够极大地提高股东利润,必将引起其他石油巨头的效仿。但也有机构认为,“康菲的变革将释放其上游价值,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

      大事五:多国博弈北极油气资源

      在当前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和能源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开发气候恶劣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已成为可能,但这需要寻求多方面的平衡,各国势必展开更广泛的博弈。

      2011年年初以来,环北极的俄罗斯、丹麦、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加快了针对北极的“圈地”运动。1月,丹麦格陵兰宣布年底举行北极海上油气区块招标,引来众多公司关注;7月,俄罗斯宣布将在北极部署军队,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8月,丹麦宣布将于2014年12月之前向联合国提交延伸大陆架200海里的申请;同月,加拿大在北极地区举行年度军演,稍后该国总理哈珀还进行了其自2006年上任以来的第六次北极地区年度视察;9月,第二届“北极——对话的领土”国际论坛在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召开,有超过4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北极研究学者以及政府和实业界代表参加。

     目前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也在通过合作、收购等形式参与在俄罗斯、加拿大和挪威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

     大事六:墨西哥湾涌动勘探开发热潮

     禁令解除后,墨西哥湾深海油气勘探热在2011年迅速恢复。

     BP去年4月在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后,美国内政部随后颁布为期6个月的深水油气钻探禁令。禁令在执行近5个月后被提前解除,石油公司开始陆续回到墨西哥湾作业。2011年年初,美国内政部正式批准ATP等13家公司恢复在墨西哥湾的深海作业,无须提交新的环境评估计划。3月,美国批准了漏油事故后首个深海油气勘探计划,3个月后诺贝尔、埃克森美孚、壳牌和挪威国油先后宣布在墨西哥湾获得重大深水发现。8月,美国政府举行了漏油事故后第一次墨西哥湾油气区块招标。10月,赫斯和雪佛龙斥资23亿美元开发该地区深水油气田。到了10月底,BP正式重返墨西哥湾作业。

     大事七:利比亚石油工业战后迅速恢复

     利比亚内战爆发后,全国油田停产,出口输油终端关闭。

     2月下旬,中东地区动荡,利比亚内战爆发,全部外国公司和专家迅速撤离利比亚,该国油田全面停产,出口输油终端关闭。

     利比亚出产的原油属于轻质原油,品质较好,动乱爆发前该国原油产量160万桶/日,其中85%出口到欧洲,动荡时期欧洲部分炼厂出现优质原油断供局面。

     战争结束后,道达尔迅速恢复在利比亚的原油生产,成为战后第一家恢复在利比亚生产的外国石油公司。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紧随其后。今年年底利比亚原油产量能达到95万桶/日,这些原油出口基本上被法国和意大利垄断。利比亚石油部长表示,该国石油产量将在2012年底达到战前水平。

     大事八:非常规油气海外并购保持活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海外并购不约而同地指向非常规天然气。

     首先是中国石油宣布拟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页岩气项目。尽管该项目后期双方未能达成协议,收购计划没有完成,但中国石油公司进军国外非常规油气项目的步伐并没有因此停滞。

     中国海油2011年并购目标主要在北美,2月宣布收购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页岩油气项目33.3%权益,7月宣布斥资2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OPTI石油公司。

     中国石化2月与康菲石油和澳大利亚Origin公司合资成立的煤层气生产企业APLNG签署框架协议,收购该公司15%股权,8月完成了交割。10月,中国石化再次以21.2亿美元的价格溢价120%收购加拿大油气生产商日光能源公司,成为继中国海油收购加拿大OPTI后又一进军加拿大的中资企业。

     总体来看,我国石油公司2011年延续了2010年在非常规油气资产并购上的活跃态势。

     大事九:全球聚焦美国页岩气产业

     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其取得了全球页岩气开发中毋庸置疑的领军地位,2011年这个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全球拥有页岩气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如何复制和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成为2011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11月7日~10日,2011年世界页岩气大会在美国休斯敦召开。这次会议由国际天然气联合会和美国天然气协会联合主办,堪称国际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次盛会。

     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围绕一些困扰页岩气产业发展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些问题包括页岩气产业如何在全球得以发展,页岩气工业的发展环境,创新技术对推动页岩气商业化和盈亏平衡点的影响,欧洲页岩气的开发是否能够实现,页岩气大发展中的并购和融资,亚洲主要国家页岩气资源分布、发展前景和推动力,国际投资在页岩气开发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监管、财税和环境挑战等。

     尽管欧洲各国对发展页岩气产业尚心存疑虑,比如法国率先禁止使用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美国近期也遭遇了公众对水力压裂引发环境问题的质疑。但从发展趋势看,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会成为不发展页岩气产业的理由,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诞生。页岩气将成为今后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而2011年则有可能正是全球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转折年。

     大事十:西方制裁伊朗冲击石油市场

     对伊制裁将打破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造成石油市场动荡。

     11月,美国以怀疑伊朗试图发展核武器为由,决定对伊朗发起新一轮制裁,制裁的重点是金融和能源。金融制裁方面,美国首次将伊朗列为主要洗钱关注国,禁止美国金融机构与伊朗银行之间发生任何业务往来。能源制裁方面,重点打压伊朗石油石化行业。制裁令发出后,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纷纷跟进。

     欧美制裁可能将切断伊朗的对外石油贸易渠道,同时外资参与伊朗石油工业的可能性也降低。面对欧美强势制裁,在伊外资石油公司很有可能选择放弃在伊朗的继续投资或撤资。这对以石油工业为经济支柱的伊朗而言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分析认为,如果制裁长期持续下去,伊朗的石油工业将停滞不前,甚至萎缩。

     对伊制裁将打破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造成石油市场动荡。当前全球经济虽有复苏迹象,但依然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伊经济制裁可能推高国际油价,而过高的油价对于全球经济走出低谷不利。因此,在美国需要提振经济,欧盟需要摆脱债务危机的形势下,对伊朗制裁是把“双刃剑”。

南京宁波牛奶

西安高空车出租费用

成都垂柳